top of page
讀者證言
讓殘缺隱蔽的事實得以顯影,讓對話成為可能;
讓不同觀點的聲音得以交流,報導是一個開端。
我們是端傳媒,我們想把新聞真實的模樣還給大家,即使不一定與你同溫,
每一種聲音都是確切存在於某處的思考,源自各式各樣的文化背景、
生活經驗信仰與價值觀,希望有機會被聽見⋯⋯
深度報導的目的是什麼?
對我們而言,為的是呈現世界真實的模樣。
因為,過於片面的訊息會讓人偏離真實而不自知;
因為,每個人渴望被理解的同時,也需要去理解他人。
端傳媒團隊有三分之一的成員是台灣人
端傳媒固定讀者有一半來自台灣
台灣在 2017 年的全球新聞自由
排名亞洲第一,這片自由的土壤,
值得一朵特別的花,一畦豐饒的田。
西方世界有《紐約時報》、BBC、CNN,那華文世界是否也需要一個深度報導媒體?
記者赴各地採訪多次,而在採訪前,記者需要進行多方資料閱讀與前期溝通。
攝影師在青島3天;
桃園、雲林、高雄、
屏東、宜蘭和澎湖等地拍攝28天。
設計師、記者與編輯多次討論稿件內融合設計方向,交付網頁工程師評估可行性。
網頁工程師提出技術性建議,落實互動形式和其他
特效趕工兩星期完成製作,
經過各項微調後刊出。
一個媒體的職責是將閱聽者「看不見」或「無法看見」
的事件如實呈現,然而,社會大眾鮮少有機會瞭解:
產出一則具備實證資料的深度專題報導,需要投入多龐大的成本?
以《我們會吃光海洋嗎?》為例,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此類報導對環境保育、經濟永續發展有著高度重要性,卻也因製作成本高昂、
曠日費時,一般媒體多不願深入調查;是《端傳媒》發佈這則專題報導以後,該議題才開始得到主流媒體與群眾的關注。
「好新聞」可有商業模式? 一定有。只要你在,我們定不失約。
過去的世界,你每天花 15 元買報紙;
現下的此刻,請多花 5 元,和我們一起買一個理想新聞打造的未來。
未來的端傳媒,將建立付費牆制度, 我們期望透過對等的價值轉換,
讓這些為議題投入大量心力的媒體人有更多的資源發揮專長。
過去深度專題報導範例:
我們會吃光海洋嗎 從太平洋到西非,兩岸漁業全景調查。
文化大革命・五十年後的記憶戰場 我們不只檢視「發生了什麼」,更需要反思「為什麼會發生」。
葵涌廣場之旅 走過25年,不僅僅是一個商場,也是承載着「香港本土」回憶的空間。
一張圖看懂脫歐如何影響你 從你身處的國家區域位置,反觀英國脫歐公投(Brexit)對你的影響。
互動地圖看世界海盜活動 過去六年國際海事局的海盜活動紀錄。
每個人、每天,不到 5 元新台幣,就可以閱讀端傳媒全站文章,並且讓更多真相被書寫、更多聲音被聽見。
端傳媒好評專題
《台灣農產列傳》等四本深度書藉,帶領你體驗閱讀樂趣!
一次打包端傳媒周邊商品,帆布袋、T恤、書籤,讓小端天天陪著你。
共四場旗艦講座,將邀請兩岸四地各領域的奇葩達人、意見領袖,進行專題論壇。
不只是旅遊,要像個記者
一樣深度旅遊。帶你走進
台、港兩地的人文小徑,
看見歷史的柳暗花明。
(不含機票)
在線上圓桌不過癮、想與端的編輯台面對面嗎?我們替你抓住總編張潔平,再請位神祕嘉賓,一起吃頓知性、感性與幽默兼具的晚餐!
1.前 500 名贊助「1 年方案」(包含方案 B - G 和企業方案)的支持者,將多得到 1 個月會員資格
2.凡加入 Premium 會員及企業方案贊助者,可享旗艦活動門票加購 8 折(活動資訊將陸續釋出)
端傳媒設計師手繪原稿、
攝影師精選作品,讓小端做
你的觀景窗,按下心底的快門,畫下理想的臉龐。
贊助端傳媒繼續產製「好」而「真實」的內容,讓我們知道:這樣的堅持,有人在乎。
這是一份重新出發的心意,等待你的支持。
而你的支持可以幫助我們再次「開端」,也讓端傳媒為更加多元而包容的未來,開端。
我們是端傳媒,以提供深度、真實的報導為己任。
我們關心世界變動,從川普就職到歐洲右轉,你的此時此地會如何受到影響?
我們為重要議題加倍投入,從太平洋到西非追蹤兩岸漁業困境;
也為言論自由寸步不讓,從香港到台灣拆解中國因素難題。
我們在喧囂過後,和你一起留下來,追問隨機殺人罪案背後「血是如何冷卻的」。
端傳媒盡力探求深度,因為好的新聞報導,與你息息相關。
今年 6 月,歷經裁員危機的端傳媒
已於 7/3 啟動付費牆模式。
透過這個群眾集資計劃,
讀者將直接以價格回應原創調查報導的價值、
讓世界的樣貌被真實呈現——
每天 5 元台幣,就能支持端傳媒繼續寫下去!
端傳媒一直嘗試從不同文化出發、站在事件中不同角色的觀點,
進而引發對話,不偏不倚的事實與資訊,正是我們的專業堅持。
理想雖然豐滿,現實卻盡是骨感。
四月端陷入突然的資金困境,並因此失去了近七成的戰友。
許多讀者擔心我們無法撐過媒體寒冬,擔心理想由此煙消雲散⋯⋯
即便危機後的短短一個月內,就有 1500 多人響應我們的付費會員制,
然而,這仍然不能支持我們獨立營運。
但我們認為問題從來不只是「端傳媒沒了怎麼辦」,而是:群眾到底需不需要深度報導、進而願意為有價值的報導買單,讓媒體不再需要以業配作為唯一生存手段,不再以浮誇的標題求取點閱率。
根據非政府組織「無國界記者(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)」
的調查報告指出,2017 年香港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降至 73 名、
創下 15 年來新低。
這個數據背後,是中國政府與企業左右夾視、盤算於心的局勢——
眾家香港媒體面臨來自北京的官方壓力,
阿里巴巴更在 2015 年收購南華早報集團旗下的媒體資產,
稱媒體總是「讓人們對中國有誤解」。
誤解在哪裡,書寫就要指向哪裡。
正是基於截然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成長環境,
華人世界需要有更多對等的觀點與溝通,
透過端傳媒發展出一套超越界限、
有普適性和交流意識的「公共話語」。
漩渦之中的人,有責任說出漩渦的樣子。
回饋項目